近年来,青少年已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之一,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未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时值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由“渡过”抑郁患者社区主办、灵北中国公益支持、丹麦文化中心策展的“联合起来,消除病耻”2024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 - “脑抱·拥抱神经多样性”艺术作品展在北京798丹麦文化中心举办,现场展出了包括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在内的创作者们通过头脑风暴、缝织大脑等创意形式探索自我的140幅大脑自画像艺术作品,并于当天在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地标建筑点亮绿丝带,呼吁社会各方力量联合起来,消除病耻,共同关注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问题。‘渡过’作为抑郁科普、互助社区和专业支持平台,深知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于国民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脑抱·拥抱神经多样性’艺术作品展,让我们看到他们丰富而多元的内心世界,以及渴望包容理解的心声。”“渡过”抑郁患者社区负责人李香枝呼吁,社会应提升对精神疾病领域的认知水平,减少偏见,营造支持性环境,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超四成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以上才带其就医。“事实上,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识别很重要。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可塑性强,越早发现治疗越好,对他们的成长和人生的影响越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中心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系名誉系主任况利教授指出,家长应积极学习和掌握抑郁症相关知识,密切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尤其是当孩子多次表达心理困扰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延误诊疗,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患儿家长同样面临心理问题的挑战。《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有近半数家长感受到重度照顾负担,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对家庭整体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况利教授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不分年龄,患儿家长也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科学照护,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此外,病耻感是精神健康领域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根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80%的受访者强烈认为病耻感和歧视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为避免潜在的歧视,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选择独自面对,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青少年抑郁防治首先要破除病耻感,正确认知需多层面多视角的共同支持。”况利教授认为,在社会层面,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郁症,放下偏见、歧视和指责,让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和家人获得温暖;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引起重视,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学校层面,目前国家也已出台了政策,加强学校在青少年抑郁症方面的预防和干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